古交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泰山石敢当源于山西太原 [复制链接]

1#

作者:郝天昌

在中国广大农村中,家家户户的院落里大都可以看到刻有“泰山石敢当”字样的镇宅之石,有的立于门前,有的镶嵌在一进大门对面的照壁中。山西农村中,院落一般以向东的门为吉,向西的门称为“阴门”,除非万不得已不开西门,若开,必须在门口安一屏障,或在胡同正对的墙壁上镶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泰山石敢当”字样,以辟邪消灾。直至今天,无论南方或是北方,民间仍然沿袭着这一习俗。

关于“泰山石敢当”的由来,主要有下列几种说法。

一、灵石崇拜说

“泰山石敢当”源于一种十分原始且流行的宗教习俗——灵山崇拜。灵石崇拜形成于史前社会,它与祭天、祭地、祭山川、祭祖先及辟邪驱恶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在古人心目中,泰山是五岳之首,被视为神山,因此,泰山之石亦被视为有灵性之石,以为泰山和泰山石能福佑社稷平安,加上泰山之神有巨大镇压邪魔之力,故合成为“泰山石敢当”。相传黄帝时代,蚩尤残暴,头角所向无敌,再坚硬的岩石也能撞碎,黄帝屡遭其害。一次蚩尤登泰山狂乎天下有谁敢当,女娲投下一块刻有“泰山石敢当”的砾石,蚩尤大败而逃。黄帝乃遍立泰山石敢当,令蚩尤畏惧,从此不敢作祟。这是关于“泰山石敢当”最早的传说。

二、民间故事说

这是山东泰安的一则民间传说,文章称,石敢当本是一个人,此人姓石,名敢当,家住山东泰山旁边的徂徕山桥沟村,在泰安城以测字为生,他为人勇敢,又好打抱不平,而且还有驱魔除邪的本领。有一年,泰安城南汶口镇有户人家的独生女,每到太阳下山时,就受到一股阴气的侵害。不久,姑娘被折磨得面黄肌瘦,奄奄一息。后来姑娘的父亲去求助于石敢当,结果妖气被剪除了,姑娘的病也好了。这一事情传出后,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求石敢当除邪,石敢当有求必应,而且十分灵验,从此,石敢当的威名传遍了全国。相传,他还去过福建,又去了东北,可是石敢当再有本事,也应酬不过全国各地求助的人群。于是有一个道士出了一个主意,凡是来求石敢当的人,都用泰山的石头,刻上石敢当的名字,让他们拿回去放到院子中央,人们照此去做,果然也有除魔镇邪的作用。后来有些来不了泰山的人,干脆在当地用石头或砖头刻上“泰山石敢当”的字样,也取得了同样的效果,于是,“泰山石敢当”遍及全国各地。

三、史志文献说

1、《旧五代史·高祖本纪上》载:“晋高祖镇常山,唐明宗招赴阙,会闵帝出奔,与晋高祖相遇于途,遂俱入卫州,泊于邮舍,闵帝左右谋害晋高祖,帝(刘知远)密遣御侍石敢当袖铁槌立于晋高祖后。乃有变,敢当崇高祖入一室,以巨木塞门,敢当寻死焉,帝率众尽杀闵帝左右,遂免晋高祖于难”。

2、明代杨信民撰《姓源珠玑》记载:“五代刘知远为晋祖押衙,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遇于卫州,知远遣力士石敢当袖铁槌侍,晋祖与闵帝议事,知远拥入,石敢当格斗而死,知远尽杀帝左右,因烧传国玺。石敢当生平逢凶化吉、御悔防危,故后人凡桥路冲要之处,必以石刻其志,书其姓字,以捍居民”。这部书籍出自《四库全书》,在全国具有权威性和广泛性。

3、清道光六年重修《太原县志卷十八·杂志》中记载:“按五代史,汉高祖刘知远为北京留守时,将举大事,募膂力之士,得泰山勇士石敢当,袖四十斤铁锤,人莫能做,后人借其勇,以辟邪也。或锈太为泰,误甚。泰山在山东,即东岳也,太山在今太原县,安可相混”。

上述三说,分别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泰山石敢当”。灵石崇拜”中“泰山石敢当,仅仅是一个抽象的神灵。早在汉代,东岳泰山神就被奉为天下最大的山岳之神。西汉史游在其《急就章》中就有“狮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的记述。后来由于历代帝王的封禅,泰山神也慢慢由山岳神演变为驱魔治*之神。

“泰安民间故事说”,第一次将“泰山石敢当”演化为具体人,言其有驱魔除邪的本领,因他居住在泰山旁边,故称“泰山石敢当”。他的镇邪作用起初是泰山石,后来到当地的石头、砖头,未免有些夸大其词,是他个人的威力还是借助泰山的威力含混不清。其实,古时刻制和安置“泰山石敢当”是有严格要求、十分考究的。《晋源史话》记载:古制“泰山石敢当”石碑,高四尺八寸,阔一尺二寸,厚四寸,埋土中八寸,实高四尺,后则以椭长石头代之。凡凿“泰山石敢当”,须择冬至日后之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此十日乃龙虎日,用之吉。凿成至除夕之夜,用生肉三片祭之。于新正寅时立于门首,以当巷道桥冲射者,立时莫与外人见也。因此可见,随意用当地的石头或砖头刻碑,明显存假。再者,他有如此大的本领,本不应该“在泰安县测字为生”。更重要的是,这则传说并无具体时间记载,固而可信度存疑。

“史志文献说”第一次将“泰山石敢当”人神化,因为他勇猛,“人莫能做,后人借其勇,以辟邪也”,这与唐代秦琼、尉迟恭被后人演化为门神如出一辙。而“石敢当生平逢凶化吉,御悔防范,故后人凡桥路冲要之处,必以石刻其志,书其姓字,以捍居民”。这是石敢当演化为镇宅之神的最早历史记载,也就是说,最晚在明代永乐年间,民间已开始将他奉为神灵刻石以辟邪除魔。

传说毕竟是传说,正史总比传说更真实更可信。那么,“泰山石敢当”为什么在人们心目中认可的是山东之泰山呢?究其原因,固然与泰山的威名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也与太原太山之名有着必然的关联。《中国民间礼仪大全》称“泰山石敢当”最初只有三个字,即“石敢当”。《辞海》亦称:“石敢当”三字以为可以禁压不详,突出了镇邪的作用。元代文学家陶宗仪的《南村耕录》解释其意称,“石敢当,据所说,则世之用之,亦欲以为保障之义”。也就是说,“石敢当”对人的居所起保护作用。

至于“石敢当”何时加上“泰山”二字,已无稽可查。从西汉《急就章》中的“石敢当”三个字,到后汉出现的真人“石敢当”也是三个字,再到清道光年间记载的“石敢当”还是三个字。但是,在清代已经出现了“或镌太为泰,误甚。泰山在山东,太山在今太原县,安可相混”的局面,从后汉至清道光六年,时隔多年。在这多年的时间里,也不知哪朝哪代的哪位文人墨客在镌刻“石敢当”的石碑时加上了“太山”二字。值得注意的是,成书于明代永乐年间的《姓源珠玑》中,“石敢当”也是三个字,因此,从明永乐年间至清道光年间的多年时间里,“石敢当”前面才冠以“太山”二字存在最大的概率。况且,作者杨信明时在山东任职,可以推断这一时期,上朔到后汉时期,石敢当仍然是太山之属神。应当讲,始作者的本意是想对石敢当的神灵体系起到尽善尽美的作用,殊不知却出现了画蛇添足适得其反的结果。客观地讲,加上“太山”二字无可厚非,巧合的是,与山东之泰山出现了重合,与灵石崇拜之“石敢当”也出现了重合,加之“泰山”远比“太山”名气大,就这样,这种历史的巧合竟然开了个历史的玩笑,好端端的将太原太山之石敢当移植到了山东泰山之名下了。不难看出,“泰山石敢当”从明代永乐年间以后,历经了从“石敢当”到“太山石敢当”再到“泰山石敢当”的演化过程。如果我们换位思考,假若石敢当前面不要加“太山”二字,那肯定不会出现这种不应该出现的局面。对此,中国史学家民俗学家赵强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民间礼仪大全》中引用了清道光《太原县志》的一段叙述后指出:“这里提到的勇士(石敢当)出自太山,太山在山西太原内,因无任何名气,不被外人所知,所以除太原以外,流传在外的‘石敢当’石碑,一律写成‘泰山石敢当’,人们从心理上认定,只有冠以‘泰山’才能名正言顺。再者讲,‘太’‘泰’两字为通假字,古时两字通用,故而‘太山石敢当’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泰山石敢当’了。这是继清代之后,又一次为‘太山石敢当’正名的记述”。

其实,“太山”并非无名之辈,《太原府志》载:“太山在县西五十里,高九十丈,最高为东坪峰、西平峰,东至山麓二里,西北连蒙山,北至瓠子沟一里,上有龙泉一泓”,“蒙山在县西北十里,高一百四十丈有奇,盘距三十里,南连太山”。两山仅距3公里,蒙山有北齐天保年间摩崖大佛,仅次于四川乐山大佛,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后唐皇帝李克用,后汉高祖刘知远都曾来此礼佛。而太山龙泉寺始建于唐代景云元年(公元年)。初为道教“昊天祠”,毁于金元战火时期,明代洪武年间重建,改成了佛教寺院。值得一提的是,在太山龙泉寺发现一处唐代武周时期的佛塔基址,下面有一处地宫,藏有五重棺椁,其中金棺中装有舍利。这些道教佛教的庙宇,无不彰显着太山昔日的辉煌,现已开发为一处观光旅游景区。

可以看出,太山之“昊天祠”为道教场所,石敢当为习武之人,应为其中道士,因此,“得太山勇士石敢当”也就有历史依据了。

无独有偶,太原西山上有座“石先峰墓”。清道光《阳曲县志》载:“西峙山,在县西南,上有石先锋墓,故又名石先锋山,南北二峰对峙,与太原天龙山相连”。《山西古今地名词典》则称:“石千峰,位于太原市西,古交市南13.5公里处,是太原西部山地主峰,南北长约50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海拔米,北山坡为古交市主要煤矿区,山上有石先锋墓,并以此得名,后音讹化为石千峰”。这里记述的石先锋是不是太山石敢当呢?史无详细记载。可以肯定的是,石敢当作为刘知远的爱将,又为保护晋高祖石敬唐而战死,后来做了皇帝的刘知远总该为石敢当做些后事安排吧。通常情况下,因墓葬地而更名者,一是死者为做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人物,二是有皇帝的诏令。纵观太原境内的石姓人物,非石敢当莫属。另距清乾隆《太原府志·卷七》记载:“石尖峰,在县西北六十里烈士谷口,有孤石立汾水侧,高十丈,有奇”。这里所指的“石尖峰”,即为石千峰,而立于汾水侧的“孤石”,应为纪念石敢当最早的碑石。这与《太原县志》中“故后人凡桥路冲要之处,必以石刻其志,书写姓字,以捍居民”的记载是一脉相承的。从而也可印证这个石先锋即为石敢当。为什么石敢当要葬于石千峰呢?当时北部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一般要沿着汾河谷地南下,而石千峰正处于汾河之要冲,为太原西部之屏障。以石敢当的威名让敌人望而生畏便是其中主要原因了。有趣的是,北汉三个皇帝均葬于与石千峰相连的天龙山。明嘉靖三十年《太原县志》载:“五代,北汉刘氏墓,县西南三十里天龙谷中。五代史汉世家不载,刘崇而下三君葬所,墓额云大汉英武皇帝园陵八字”。北汉共有四位皇帝,开国皇帝为刘崇,他是刘知远的堂弟。《读史方舆纪要》载:“周显德三年,北汉主钧葬其父崇于交城北山即此”。这里所指的交城北山即现在的古交地区。刘崇与石敢当为同一时代人,去世晚于石敢当,极有可能借其勇也葬于石千峰。又因石千峰与天龙山相连,而天龙山又与太山相接,故刘崇之后的三位皇帝葬于天龙谷。很显然,他们的墓葬地也与石敢当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看出,石敢当不仅是捍卫民间的保护神,同样也是庇佑皇帝的保护神。从而可以断定:石千峰、天龙山、太山为石敢当文化的重要载体,而福佑万民则是石敢当文化的核心内涵。

石敢当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也是一种民俗文化。言其为历史文化,是因为正史中对此有详细记载;言其为民俗文化,是因为石敢当已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俗神。我们相信,随着太山旅游观光景区的持续向好和石敢当文化的深入研究,“太山石敢当”一定会回到自己的故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