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帝的北征存在许多争议,其中一条是说他“好大喜功”。
比如他北征的架势就很拉风,堪称历史之最。
当时有一个人正好站前排从征,“躬逢其盛”、见证了历史。有意思的是他还做了一项我们今天称之为“自媒体”的工作,那就是随手写了一本“随军笔记”。这个人就是永乐帝的内阁大臣金幼孜,他的“随军笔记”就叫做《北征录》。
永乐帝霸气剧照尽管写御驾亲征少不了要歌颂皇帝的文治武功的,但是,该笔记却意外地呈现了祖国河山的壮丽,各种奇闻异录胜过游记,古代行军打仗的真实图景,以及一枚大帝的言行实录。
——联想到这是一辑(含五次)倾中华国力的历史性远征,不觉间让人联想到“军事浪漫主义”这样的词汇......
下面就让我们来围观一下这本随军笔记写了啥(本文主要撩第一次北征)。
帝国版图1、出征
北征大军号称五十万,但实际要打五折来看,后勤和留守又占一半。
不过笔记并没有探讨这个数据。也许是军事秘密,也许“自媒体”也不知道。
不过笔记让我们知道明军是大张旗鼓出发的:是日,驾出德胜门(从北京出发,当时其实还未正式迁都)......兵甲车马旌旗之盛,耀于川陆。饶鼓之声,訇震山谷。
这里似乎又无所顾忌“军事秘密”。因为永乐帝曾说明军有“五必胜”。(北伐诏书)
2、明粉喜欢的浩荡军容
特别是鸣銮戍(内蒙古正蓝旗境内)的阅兵:
上(皇帝)大阅武誓师,六军列阵,东西绵亘数十里。师徒甚盛,旗帜鲜明,戈戟森列,铁骑腾踔,钲鼓震动。上曰:“此阵孰敢婴锋!”
——按说当时配备火器和马匹充裕的明军确实可以“睥睨天下”的。
——电视剧照搬简直不要太轻松。
拉风的明军3、行军线路
所记简直详尽得不能再详尽,看网友依据其记录画的线路图就能high。
4、沿途写景胜过游记
譬如八达岭雪景:......少顷,雪霁,天宇澄净,云霞五彩,烂然照耀山谷。西南诸山无云,岩壑积雪如银台、玉阙;东北诸山云掩其半,露出峰顶,四顾皆奇观。
乌兰察布的海子:西北有海子,鴽、鹅、鸿、雁之类满其中,远望如人,立者、坐者、行者、声欬者;白者如雪,黑者如墨,或驰骑逐之即飞起,人去旋下,翩跹回翔于水次。
漠北古梵场(古坟场):行数十里,东北有山甚高广,峰峦耸拔,苍翠奇秀类江南诸山。山之下孤峰高起,上多白石,元氏诸王葬其下(这个地方今天发现了吗?)。
克鲁伦河:河水东北流,水迅疾。两岸多山,甚秀拔,岸傍多榆柳。水中有洲,多芦苇、青草长尺余,水多鱼......比比皆是......
详尽的北征线路图5、沿途历史古迹
十六日早,发镇安驿,行数里,道边有土垣宛如一小城。问人,曰:“此元时官酒务,每岁驾幸上都,于此取酒。”
午次鸡鸣山。相传起于唐太宗征高丽至此,登山鸡鸣,由是得名。上指示幼孜三人曰:“此即鸡鸣山。昔元顺帝北遁,其山忽崩有声如雷。其崩处汝等明日过时见之。”
十九日早,发锦水碛。行十余里,道边有古城。上指示曰:“此答鲁城也,朕尝猎于此。”
二十日,次压虏川。上召幼孜三人至帐殿前,指示塞北山川。上曰:“古交河在今哈剌火州。因两河相交,故名。水啮沙出。碑曰唐之交河郡。”
6、皇帝其人
途径八达岭时,上曰:“雪后看山,止此景最佳。虽有善画者,莫能图其仿佛也。”
二十五日,发万全。行数里,至城下。上曰:“此城朕所筑。”
过城北,见城西诸山积雪。上曰:“此亦西山晴雪也。”过城北,入德胜口。上指关口曰:“如此险,人马安能渡?”
过大小伯颜山,上曰:“汝等观此,方知塞外风景。读书者但纸上见,未若尔等今日亲见之。”
上又曰:“适所过沙城,即元之中都,此处最宜牧马。”
二十七日,驻跸兴和,大风。上曰:“尔等今日始知朔方风气。”忽天阴,上曰:“雪且至。”
上复谓曰:“汝等观此,四望空阔,又与每日所见者异。汝若倦时,少睡半晌即起,四面观望,以畅悦胸次。”
——够了啊!这那里是人见人怕的皇帝?这分明是见多识广人见人爱的仁厚长者啊。
也许行军打仗不一定时刻惦记战事,但似这般谈笑风生简直不要太轻松!
7、君臣办公情状
驻跸鸣銮戍之夜:上坐帐殿前望北斗,召幼孜等观,北辰正值头上,语至二鼓乃出。
三月初一日晚,上召至帐殿,语至二鼓。上曰:“夜已深,汝等且休息,庶明日有精神。”归帐房已三鼓矣。自是每宵或漏下、或二更始出。
又:行十余里,上召令马上草敕,幼孜三人按辔徐行,执笔书草成,上己行三里......下马坐地,于膝上书之。
使臣舒百户自瓦剌回。上召幼孜三人随驾同行,听其言瓦剌事。夜命写敕,无卓,以毡覆地,伏而书之,书毕已四鼓矣。.......
8、各种异域风物
内蒙沙漠:是地平旷,沙中多穴。上指示曰:“此鼢鼠穴也。马行其上,为所陷。”
渐近一山下,见诸军于此掘井,所出沙有纯黄者,其色如金;白者,其色如玉雪;又有青黑者。
北来每物见之,足广闻见。又行数里,远望如水,近则如积雪,乃是碱地。
二十二日,次金刚阜。地生沙葱,皮赤气辛臭;有沙芦菔,根白色,大者经寸,长二尺许,下支生小者如筋,气味辛辣微苦,食之亦作芦菔气。
二十七日,上令卫士掘沙穴中跳兔,与幼孜三人观。大如鼠,其头、目、毛、色皆兔,爪、足则鼠,尾长,前足短,后足长,行则跳跃,性狡如兔,犬不能获之,疑即《诗》所谓“跃跃毚兔”者也。——此中国袋鼠乎?......
美腻的大草原9、迷路经历
中间记录有一段“锦水碛迷路”挺让人捉急的。作为随驾大臣老金居然跑迷路了,一路上问谁谁都不知道皇帝去哪了,两天后才赶上,原来皇帝早在前方扎营待敌了!
幸亏老金只是一枚文臣,否则这仗打起来真的堪虞。行军会不知方向?各部互不沟通?作战没带地图?到哪扎营也没个预案?想来能征惯战的永乐帝肯定不至于如此也。
10、勒石燕然
一场“好大喜功”的征战又怎能少得了“勒石燕然”呢?
——初七日,发玉雪冈。午次玄石坡,见山桃花数藂盛开草莽中。上登山顶,制铭,书“玄石坡立马峰”六大字,刻于石。
二十一日,次捷胜冈。有泉涌出,名曰“神献泉”。上令光大书“捷胜冈”三大字于石。山多云母石,并书“云石山”三字,刻于石。
至顺安镇。上立帐殿前,指营外诸山曰:“此虏地诸山之入画者。”遂令画工图之。(居然连画工都带着!)
二十八日,晚至长清塞,上立帐殿前,指北斗曰:“至此则南望北斗矣。”
五月初一日,早微雨,发顺安镇。行十余里,度一冈,遥见胪朐河(今克鲁伦河,北元腹地矣!)......上赐名曰“饮马河”。
勒石燕然11、交战
其一:将近三个月的永乐“慢行军”,终于“见到敌人”——
五月初,哨探得知蒙古鞑靼发生了内讧,大汗本雅失里率一部分人马向西欲投奔漠西的瓦剌,现在已经到达了克鲁伦河北;而太师阿鲁台则率另一部分人马东奔。
“好大喜功”的皇帝,竟然留下大部队“筑城防御”,志几亲率主力去追击本雅失里!由于笔记作者留守大本营,所以他没有看见他的皇帝如何天下无敌。忐忑不安等了十三天后:早饭出城外候驾。命写《平胡诏》。
其二:打败本雅失里后:
五月二十二日,分军由饮马河先回,上以骑兵追逐余虏(阿鲁台),东行......
——期间经过呼伦湖:老金形容此湖大如无边大海,远远看去觉得它的水平面高于地面,跑近一看,原来水面还是在堤岸之下的呢。
上曰(——此永乐帝仿佛啥都懂哈):“此水周围千余里,斡难、胪朐凡七河注其中,故大也。”遂赐名曰“玄冥池”(武侠小说有偷用这个名对吗!)这个湖,谢天谢地终究还是留在了我国境内的!
然后就是击败阿鲁台的“飞云壑大战”了(先后数战不赘述)......
不用说,拥有当时领先世界的神机营、冷热兵器混合兵种、以及兵力实力占优的永乐大帝完全胜出......
许多人会觉得永乐北征“战果不著、做做样子、好大喜功”,实际应平心而论。
第一征就击败了鞑靼的本雅失里和阿鲁台,第二征击败了瓦剌的马哈木(最精彩一战,封狼居胥!),第三征收拾了兀良哈,第四、五征没找到敌人。也要看到当时蒙古的衰落,蒙古人刻意避战令到大帝的战略目标落空等因素。
实际上皇帝亲征打成这样已经可以了。其激励作用远大于其他。譬如明朝后来的君主不论有没有水平都敢上阵,甚至连后世的康熙御驾亲征也是受永乐的影响。
为什么这篇“随军笔记”写得如此潇洒和接近于游记?实在是因为当时永乐的兵威之盛根本不可能失败。像这样胜券在握、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又不以杀戮占领为目的的军事行动,形容为“军事浪漫主义”是合适的。
后来金幼孜另有诗纪其事云:
千山黛色落平野,
万里烟光明远空。
北巡记得随鸾驭,
曾上云间第一峰!
永乐大帝驾崩于第五次北征的回程。此金幼孜护柩回京曾在路上“代行皇权”七日,所以有“七日为君”之说。
——这“曾上云间第一峰”也真没谁了啊!
即呼伦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