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又回到家乡古交了。
临近过年,我在古交和太原之间连续穿梭了几个来回,感觉把这一年没跑够的次数都跑够了。
古交离省会太原不远,乘车走高速也就半个小时左右,可二者的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
过完年了,归家的朋友们开始走动起来,来个一年一度的小聚会。大家毕业之后分散在天南地北,回家的日子不多,能相聚的日子更是少之又少。
相比读大学那会,聚会时大家的谈论话题也发生了变化,五年前,大家还在讨论各自美好的学校生活,五年后的今天,大家已经转变为讨论工作和结婚,买房和买车了。
(上图:我家住的老式小区,还有古交的山)
二
难得却例行的饭局上。
“唉,古交现在算是完了,人们连干(工作)的也没有。”朋友张东抱怨道。
“啥时候结婚呀,准备在古交买房还是去太原买房?”朋友卢俊反问。
“唉,太原的房子太贵,古交的房子不想买,咋结婚?”张东说:“来哇,先干一杯,祝咱们小李早日脱单。”
小李一脸苦笑。
在北京工作的小康不计划回来了,打算把在北京挣到的钱投资去南方买房,在他看来,回来已经没有意义了。
古交是典型的能源城市,城市发展严重依赖煤炭开采,如今,煤炭资源临近枯竭,加之煤炭市场的下行,如今,整座城市显得似乎一蹶不振。
说起来,古交算是个县城,人口也就三四十万,却因为突出的资源经济贡献跃升为地级市,十几年前是古交的辉煌鼎盛时期,如今更像是英雄落幕。
(上图:夏季的古交)
三
几个朋友相跟着走在古交街道上,感受着古交的变化,有人感叹街道上的人越来越少了,有人感叹街头巷尾没有以前干净了,还有人感叹楼房越来越高了,却没几个人住了。
朋友们都临近而立之年,对房子车子好像异常敏感,比谈论起时事热点还要带劲,还要随意。
几年前,古交的大部分建筑还以7层以下的小楼为主,但近几年的高层住宅却不断涌现,紫东花苑、滨河国际、幸福花城、御景华府、台湾街等“洋名”项目开始出现在街头巷尾。
如今,古交人民似乎并不感冒。
古交的房地产大概是从04年开始发展的,当时主要以一些临近市区的小区为主。体量不大,基本上都是6层砖混结构楼房。
到年时,随着古交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了部分18层以上的高层项目。但当时开发体量依旧不大,每次新开发项目也就是一两栋楼左右,如果一个项目能有四五万平米就算大了。
转折点出现在年,古交市西侧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项目——马兰滩新区35万平米项目,11栋高层以及零星的几栋多层。房屋质量上也从原来的砖混结构提升为了框架结构。同年在古交东边,也建起了部分采空区搬迁及矿区保障房项目。古交的房子一下子变得多起来。
我的两个朋友家就分别在这两个地方。
(上图:冬日的古交街头,远方是新建的高层住宅)
四
古交仅是个小城,市场也就那么大。
古交市区人口相对偏少仅10万左右,而突然激增的房屋供应量让古交市场“吃不消”了,再加上煤炭价格的持续降低,外来人口也纷纷流走,房子卖不动了。
我朋友的直观感受最为强烈。
八年前,朋友家花费40万在马兰滩买了一套房,当时心想着住一段时间就转手卖出去,因此一直没有装修,可戏剧性的是,去年朋友家把房子装修了,也不计划卖了。
朋友说,现在卖出去的话,最多只能卖35万,太亏了,不卖了,干脆装修好自己住算了。
朋友家的选择不无道理,古交东边盖起来的一批高层“洋房”,如今仍然大规模闲置着。
古交人似乎没钱了,有钱人似乎都不在古交了。
资源在枯竭,人口在流失,山城古交,前景堪忧,将来恐怕只剩山了。
离别之际,我和朋友们集体在古交的标志性建筑前合了一张影。岁月变迁,只有这栋建筑好像还在诉说着古交往日的辉煌。
作者: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