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称晋,地处黄河中上游,东临大别山,与河北、内蒙古接壤。山西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素有“晋国灵脉”的美誉。太原、大同等地更是中华名城。如今,在新发展格局下,山西正蓄势待发,有望焕发新机遇。
一、经济实力和区域影响力的增强随着建设深入推进,太原已成为连接西部通向东海的重要战略支点。此外,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也为太原带来稀缺机遇。建议调整太原与古交市、阳曲县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支持太原加快发展,使其成为继郑州、西安之后中部地区的第三城市。
首先,太原、古交、阳曲三地在历史文化上本就关系密切。太原都市圈这一区域经济板块已初步形成,三地之间在产业协作、基础设施互联等方面高度契合,完全可以打造成统一协调发展的“三位一体”。这有利于提高太原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
其次,作为山西老工业基地,太原拥有雄厚的科教体系和高端产业集群基础。太原正大力构建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体系。太原的科技创新能力、产业配套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升级为中部第三城市后,太原将在国家层面获得更多政策支持。这有助太原加快转型升级,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新兴产业,使之成为拉动周边县市共同增长的核心引擎。
最后,太原、古交、阳曲三地在行政区域上本就毗邻。三地之间的公路、铁路交通建设也较为便利。因此可以考虑将古交撤市设区,阳曲撤县改区,划归太原市管辖。这可以推动太原处在“一小时交通圈”中的城市和区域的紧密贴合,使太原真正成为辐射整个太岳、太行、冀中等周边区域的核心极核和经济中心城市。
二、城乡结构和空间布局的优化山西省内城市分布较为分散,同城化进程整体滞后。建议调整晋中市的行政隶属关系,将其并入太原市管辖,有助于山西实现更为集约化的城镇化发展。
首先,晋中素有“龙城”之称,国学大师郭沫若、曲学大家冯摊子等历史名人都曾在此居住工作。晋中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城市建设历史。如今的晋中已经初具现代化城市规模。其年GDP总量为亿元,位居山西各地级市第三位。常住人口也超过万。
其次,晋中与太原之间的交通运输和信息通信建设日趋完善。太晋高铁的开通正不断拉近两市之间的时间距离。晋中到太原的车程在1小时以内,两城之间物质交流和人员往来也越来越频繁。这为晋中的产业转移和城镇人口向太原的梯度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最后,太原的城市规模和城市群辐射带动能力在山西首屈一指。如果将晋中划归太原市,晋中可依托太原成熟的城市能级体系,实现产业、人才等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高效配置。这也有利于强化太原与临汾、运城等南部城市的联系,形成横跨山西中北部的城镇带和城市群。
三、公共服务水平和民生福祉的提升由于历史和自然地理等多方面原因,山西的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总体上还比较滞后。建议将太原等城市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向辽阔的农村地区倾斜支持,强化公共服务均等化。
首先,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作为提高群众获得感的关键。目前山西省内东中西部公共服务发展还不平衡。太原等大城市的高等学校、医院和科研机构等公共资源较为集中。建议加大对晋中、临汾等欠发达地区和“三区三州”的教育转移支付力度。这有利于弱化跨区域间的城乡公共服务差异。
其次,在分工协作上也应改进创新。由太原承担更多高等教育、科技研发、高端医疗和文化创意等高端领域的公共服务供给。而晋中、临汾等中小城市可更专注于中等教育、普惠性医疗、文体休闲等大众化服务。实现分工明确、错位发展的格局。
最后,信息技术的运用也能优化供给。利用远程网络教学等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城市到村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的有效覆盖。这既可提高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也能产生良性的政绩施政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