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的习俗在民间还是很讲究的,在农村里的许多人家里这些风俗习惯仍得以延续。接下来为您介绍大年初三都有哪些习俗和禁忌。
习俗1.赤狗日年初三又称赤狗日,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则有凶事。所以老一辈的居民,在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凶煞。
习俗2.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习俗3.谷子生日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以为如有犯者,会导致谷物减产。
习俗4.小年朝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习俗5.饿*日到了大年初三,旧习称为“饿*日”,这天忌探亲访友,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难得春节共聚过年,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习俗6.不宜外出大年初三风俗禁忌:初一到初三都是岁首,禁忌与初一基本相同,参照初一的忌讳。另外初三俗称“赤狗日”,不宜外出或宴客。必须早点熄灯睡觉。
习俗7.羊日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习俗8.不外出拜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中国大陆的一些农村和城市,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动刀或剪刀的习俗。
习俗9.贴“赤口”在中国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格式:“公元一九九四年岁次甲戌正月初三日当对神前香火前门钉断四方男女赤口贼盗火星一切祸灾归天大吉大利”),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
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江浙接灶神开井
跨过淮河,在浙江嘉兴、湖州,初三是被叫做“小年朝”,是接灶神日子,意为迎接灶君自天上回归。在杭州旧时候,初三需要进行“开井”仪式。古人初一初二的时候,让劳累一年的井绳休息,就用红纸条把井口封住,大家不能取井水。初三这一天要举行一个很特殊的仪式,把封条揭去。在台州部分地方,初三是祭祀去世亲人的日子,提醒一下要去台州的朋友,这一天他们不欢迎别人去拜年,在那里初四才能拜年。
在福建闽南漳浦,在初三当地的畲族同胞会用喜庆的竹竿舞来迎接八方来客。
当地从初三开始,用这种载歌载舞的方式来庆祝新年,因为在闽南初一是要互相拜年,初二是女婿日,女儿女婿都要回娘家,所以畲族人非常好客,他们从初三开始用这样的竹竿舞表达欢乐的心情。
农历正月初三,又称为“猪日”。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不能动剪刀
大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要避免与人发生口角争执。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动刀或剪刀的习俗。
●大年初三不吃米
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烙饼摊鸡蛋。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以为如有犯者,会导致谷物减产。
●宝鸡五色剪纸迎财神
大年初三,在很多地方这一天都要走亲戚。可是在宝鸡凤翔,这一天是不能出门的,因为家家户户都要举行非常隆重的五色剪纸迎财神的仪式。据了解,在凤翔初一初二走亲戚,初三家家户户都会在家里干同一件事情,就是剪纸,剪纸是要迎五路财神,要迎五路财神,所以大家在剪纸的时候要把剪纸染成五种颜色,就是五色剪纸了。剪纸剪好之后接下来就要贴窗花了,贴窗花可是有讲究的,就是要贴在六六三十六格的窗户上,象征着六六大顺。但是窗户的四个角上要贴上红色的,象征一年四季红红火火。
迎完财神之后,这里的人们还要举行仪式,就是要烧柏树枝的仪式,相传柏树枝有祛病除灾的功效,迎完财神之后烧上柏树枝可以祈求大家在新的一年远离疾病和灾害,而且当大家跨过火盆的时候还可以许下一个新年的愿望。
正月初三称为“赤狗日”,古人都认为这一天不宜出门拜年,而应该在家中祭拜天地神明和祖先。据说,“赤狗”是指“火焰之神”,出外如果遇到它,难免会有凶事,拜访朋友们可能发生纠纷,因此最好呆在家里好好休息。还有一种说法称年初三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因此,要早早熄灯睡觉,让老鼠在没灯的情况下,无法办成,才不会生下一大堆的“鼠子鼠孙”偷吃米粮。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太原古交山区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辈给长辈叩头,俗称“盘辈数”,然后欢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于村口,面向祖茔,焚香叩头,鸣放爆竹,俗谓“送神’”。“隔年捞饭”之俗与晋阳多有不同,年终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捞在碗内,上摆核桃一枚,供于皂君神位。
除喜神的活动在左云县城乡很为普遍,一般大都在正月初三。初三不是节日,是过年的延续,但迎喜神则为初三的一项娱乐活动,一直延续至今。传说喜神即天上的“天喜星”,此星在各月各日所在位置有变,但在正月上旬一般在南方或东南方,人们在欢度春节、吃好玩好之际岀郊(村外)散散步,确为一种有益的春游活动。迎喜神的日子在我国各地民间不尽统一,有些地方初一就迎喜神,怀仁县在正月初二,我县大都在初三,亦有初二或初四迎的。届时,男女老幼,呼朋引伴,凡能行走者大都要加入到迎喜神的行列。农村的人们则敲锣打鼓,各自拿着香火、馍馍、爆竹,有牲口的人家还要牵着牲口(驴马之类),浩浩荡荡走岀村外,走一二里后,在一处平坦的地方放下供品,摆上馍馍,然后焚香,朝南方或东南方的喜神方向叩头。新中国成立后迎喜神变得简单了,人们不再拿馍馍摆供品,很少有人焚香叩头,大多数人只在野外敲打一通锣鼓,放一些炮子,之后便返回村中。县城居民迎喜神则规模浩大,可谓男女老幼倾城岀动,就连机关上班的干部们,在此时亦有普通居民的身份加入到迎喜神的队伍中。城里人无牲口可牵,大都是只是岀城走一走,远近自便,然后返回,其实是一次有趣的效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