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乡村好
叫醒你的耳朵
走进乡村看山西
用广播记录乡村扶贫与乡村故事
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山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主办,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培训中心和山西交通广播承办的“叫醒你的耳朵、走进乡村看山西——用广播记录乡村扶贫与乡村故事”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
本期是“叫醒你的耳朵,走进乡村看山西”广播音频的第六十五期。
今天我们将要走进这个将光荣的“支前精神”铸入了历史,成为解放太原战役中知名的支前模范村的太原市阳曲县店子底村。
EP65.
音频内容:
叫醒你的耳朵走进乡村看山西——用广播记录乡村扶贫与乡村故事。
今天我们带大家来到山西省旅游扶贫示范村,太原市阳曲县店子底村。
店子底村位于牛驼寨制高点的正背后,是打开太原门户的必经之路。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年店子底村成为解放太原战役的“大后方”。“最后的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70年前,在解放太原的战场上,店子底村的村民们为了支援前线,倾尽所有,将光荣的“支前精神”铸入了历史,成为解放太原战役中知名的支前模范村。
70年后,店子底村依托当地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支前精神”,走“红色文化旅游+乡村文化旅游”的产业发展之路,走出来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店子底村依托独具特色的红色历史基础,打造“红色经典游”,确定了“红色教育+红色旅游+旅游服务”的旅游脱贫模式,发展全域旅游成为知名的红色旅游村、美丽宜居示范村。年,店子底村建成全国第一家解放战争支前纪念馆,与阳曲县委*校合作举办“观支前馆、上支前课、走支前路、吃支前饭、体支前情”的“红色体验”教育,利用支前餐厅、支前市场、支前客栈、支前农耕园等红色旅游配套设施,成功开办“红色课堂”,已累计接待10万多名游客。
村里成立的阳曲县店子底支前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自筹资金拍摄了以“支前精神”为主题的微电影《支前洪流》和以反映红色旅游扶贫为主题的微电影《暖阳》。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回村过年、回村踏青、回村避暑、回村采摘”系列民俗文化及农业产业游,让游客放慢脚步,心生眷恋,铸就店子底村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
叫醒你的耳朵走进乡村看山西——用广播记录乡村扶贫与乡村故事。
音外画
大美阳曲
阳曲县,史称“三晋首邑”,属于山西省太原市,地处忻州与晋中盆地之脊梁地带。扼晋要冲,太原门户。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部低平。东临盂县,西连静乐县,古交市,南抵太原市,北接忻州市,东北与定襄县交界,东南入寿阳县毗连。境北系山系横亘东西,云中山系纵贯南北,因为并北屏障,号称太原之北大门,为兵家必争之地。阳曲县有文物保护单位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4处,市级24处)。年,与平遥、敦煌、大理、等历史文化厚重之地同时入选了“一生要去的66个中国文化旅游大县”。
不二寺
亦称“不二禅院”,位于阳曲县城南,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脊檩及碑文记载,始建于北汉乾祐九年()。现存三圣殿一座,呈正方形,下承青石台基,上建悬山式殿顶,覆以简瓦素脊,前檐带廊,檐柱四根,斗拱七朵,俗称“隐刻斗拱”。整个建筑举架平稳,雄浑淳朴,自然大方,为金代建筑艺术的典范。
不二寺的价值在于它的建筑、彩塑和壁画艺术。
正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略呈方形,前檐有廊,下承青石台基,上建悬山式殿顶,举架平稳,上覆筒瓦素脊,又以青砖红墙为基调,间以紫红立柱,栗色梁架,不加装饰,形成典雅纯正、素静清幽的早期建筑风格。
殿内塑华严三圣等像9尊,其彩塑艺术继承了唐代的艺术风格,端庄肃穆,妍丽典雅,祥和恬静,乃人物塑造艺术之精品。壁画以东西山墙为主,绘有东方三圣、十二神像和舞狮图,西山墙绘有西方三圣、十六罗汉和礼佛图,每壁分上中下三层,画面清晰,构思奇特,技巧细腻,栩栩如生。
建筑结构施用传统的柱网抬梁式框架,梁架采用宋代《营造法式》中的六架椽做法,外檐用未经加工过的榆木为檐柱,向外侧角与外墙收分相配合,增强稳定性。前檐设廊,进深一间,廊柱侧脚升起,使殿角上翘,造型舒展。梁枋结构全部采用大斗、令拱和短替,殿内不设天花板。斗拱是中国高等级宗教建筑的特定标志。它的外檐用五铺作重拱出单抄单下昂,里转五铺作重拱出二抄,重拱计公造。又加一攒补间真昂,使檐部内外重量得到平衡,是杠杆原理的巧妙运用。在正心枋上雕出横拱二层,俗称“隐刻斗拱”,虚实结合,是早期史籍上记载的“扶壁拱”的实物例证,太原市仅此一例。殿内梁架为金代形制,驼峰托脚皆备。平梁上双层叉手,为他处所未见。这座建筑为研究宋金时代的古建筑提供了范例,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红峗山
又名黄花山,位于阳曲县东黄水镇东黄水村东北五公里处,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上壁立千仞,蜿蜒峻峭,始为道教场所,后佛教逐步渗入。从入山口经石门缓行一小时,即到群山环抱的主建筑群—奶奶洞,该山主建筑始建年代不详,据碑文载明嘉靖、万历、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均有修葺,曾遭日军浩劫,破损较为严重,近几年由几位德高望重的村民在县文物旅游局的指导下,自发进行了集资修缮,虽未达到古时水平,但也使留存的文物得到有效保护。
红峗山历朝历代游人不断,因其风景秀丽,景色迷人,据明弘治九年(年)碑记有八景即"佛洞天成,石门夕照,岭上苍松,石中古柏,龙峰叠翠,马头生烟,卧虎迷云,立猿捧月",素有“天造仙境”之美誉。
登上观音堂,举目四顾"东黄花洞地仙洞瞻牛心脑,南压青龙背,西观石门峪,北坐白虎山"古人有诗赞曰"黄花神境古来传,沐于持香缓步前,日照龙峰千点翠,云生马顶万重烟。立猿不泣眷神射,卧虎何知李扣弦。我来瞻礼松岩下,惟慕逍遥自在仙。"山中还有马赶祖师洞、天佛洞、地佛洞、六仙洞等。山之主峰庙宇林立,早在唐朝年间已初具规模,现存有永司门、香山圣母殿、泰山行祠、文殊菩萨殿、法台山、观音堂等古建筑群。
青龙古镇
位于阳曲县南端,紧邻太原市尖草坪区,距太原市中心约15公里。古代是太原府通往忻州、大同,以至蒙古、俄罗斯的必经之路,为“南北往来通衢也”。
青龙古镇原名青蒿嘴,是历史上集军事、文化、商贸、农耕为一体的北方闻名重镇。清嘉庆年间,村中王氏族人王绳中为大清捐银百万两,皇家偿赐“百万绳中”匾额一块和绣有“青龙”图案的大旗一面。
青龙镇的整个建筑群像一条腾飞的巨龙。古镇南北长5华里。镇南头弯道形建筑群为龙尾;镇西弯形建筑为弯曲向后蹬的龙的右腿;镇东曲起通向塌崖坡的道为龙的左腿。因此道向河边,恰似龙爪刚露出水面;风水坡弓形旧道是龙的右前腿;龙王庙弯曲的坡道是龙的左前腿,下街是龙脖,大十字是龙爪;河坡是龙头,五里长街为龙身,龙头上河神庙等两处庙宇的水井为龙眼。镇东一条大河由南至北滚滚而去,远远望去,青龙镇犹如一条出水巨龙,腾空而起。
镇外有一土塔,原为春秋时传递军事信息的烽火台,远看犹如一支巨笔。王家又在与西黄水村接壤处建一土塔,上又建一毛笔尖,取文曲星点状元之意,希望上苍能保佑王氏家族代代多出官员。
青龙古镇被评为全国传统古村落、全省十大新锐景区之一。
开化寺
位于阳曲县高村乡辛庄村,属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文记载,金皇统年间(-)移建此处,明嘉靖年间(-)重修,为皇帝敕封的寺庙,建筑规格高,建制严谨。
现存主体结构为明清建筑。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南北长37.14米,宽25.88米,占地面积.18平方米。中轴线有过殿、正殿,两侧有东西配殿。正殿内塑释迦牟尼佛等塑像11尊,是开化寺珍贵的文物精品。寺内还保存了明清时期记事碑和功德碑10通。
大殿门“大雄宝殿”牌匾为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字体工整,笔力遒劲。开化寺千佛殿,是建国以来太原市第一座高大雄伟的殿宇,殿内塑有连佛台高8米的香樟木五方五佛像和四面天冠弥勒,精雕细琢的香樟木元宝供桌上绘就了释迦牟尼佛一幅幅动人故事,其佛教韵味浓郁,文化内涵深刻,雕刻工艺精湛,堪称当今一绝。
悬泉寺
悬泉寺位于阳曲县西凌井乡伙路坪村南约5千米的官山山腰,以“古、秀、险、奇、野”著称,早在北宋年间就已是有名的避暑胜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为晋王府家庙,明成化年间(~)、弘治年间(~)续建,清代多次重修,现存主体结构为明清建筑。
寺内建筑依崖壁而建,自西向东绵延余米,依次为山门、钟鼓楼、伽蓝殿、大雄宝殿、地藏殿、三圣殿、观音堂、斋堂、七佛洞、龙王殿等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
山下是碧波荡漾、景色宜人的汾河二库,站在山顶举目远眺,悬泉美景尽收眼底,恰似进入云飞雾涌的仙境。
(资料及图片均来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
报名联系方式
1.以电子邮件方式提交音频资料(音频格式以mp3、wma、wav、amr、m4a等常规格式为准,文件大小不超过M),请将作品压缩成.zip文件。时长要求在2~10分钟。
2.另建一个Word文档(格式为doc或docx),同音频一起提交。文稿中包含:作品名称;作品基本内容;作者姓名;联系电话;联系地址。
3.邮件主题为+作品名称+作者姓名。
征集联系邮箱:sxzzhg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