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天昌
李三娘,后汉高祖刘知远的皇后,是一位贤惠通达的杰出女性。她与刘知远的爱情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早在元代,就被剧作家刘唐卿改编成《白兔记》。现流传的有南戏、京剧以及川、滇、湘、豫、汉、潮剧等地方剧种,有《磨房产子》、《井台会》、《磨房会》、《红袍记》等剧目,近代又将李三娘搬上了银幕。因而李三娘成为影响深远、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
这位李三娘被称为榆次鸣李人,而古交很早以前就相传李三娘为古交李家社人。众所周知,但凡历史名人,往往有过多地争抢的现象。称李三娘为榆次鸣李人,想必有其一定的理由,但我们称李三娘为古交人历史依据更加充分。据万历《太原府志·卷之十五》(帝后)与清代康熙二十一年《阳曲县志》记载:“后汉高祖皇帝姓刘氏,初名知远,其先沙陀部人,世居太原。”“后汉高祖皇后李氏,晋阳人,其父为农,高祖少为军卒、牧马晋阳,夜入其家劫取之,生隐帝。
”“高祖起兵太原,赏军士帑,藏不足,欲敛于民。后谏曰:‘方今起事,号为义兵,民未知惠而先夺其财,殆非新天子所以救民之义也,今后宫所有,请悉出之,虽不足,亦不以为民怨。’高祖改容,谢之,即位册为皇后。隐帝立,册尊为皇太后。周太祖起兵,响京师,隐帝欲自临兵,太后止之,曰:‘郭威本吾家人,以诏谕威,则君臣之际,庶机尚全。’隐帝不从,遂及于难。周太祖立,靖事太后如母,上尊号曰:昭圣皇太后。”这段记载,至少引申出四个问题,一是李三娘为晋阳人;二是刘知远为沙陀部人,世居太原;三是刘知远少为军卒、牧马晋阳,夜晚将李三娘抢走成亲;四是李三娘阻止刘知远敛民财、阻止隐帝出兵,而被民间传为佳话。现分别考证如下:
一、关于榆次、晋阳、古交行*区划的历史沿革
《太原建置沿革》载:太原之地归属晋国后,成为晋国公田,被晋侯封之于公族祁氏作为采地。祁氏之田有七邑,即邬(今邬县)、祁(今祁县)、平陵(今文水县)、梗阳(今清徐县)、涂水(今榆次县)、马首(今寿阳县)、盂(今阳曲县),这是太原建置之始。可以看出,太原归晋(公元前年)之后,榆次就设立了“邑”,可谓历史悠久。
公元前年,晋卿赵鞅在西依龙山、东临汾河、南傍晋水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古城,因其城位于晋水之北,依据我国古代山南水北的命名规则,得名晋阳。这座古城遂成为赵国的初都。它的管辖范围大至是现在的晋源区与古交地区,与涂水之邑相差了40多年。
晋顷公十三年(公元前年),祁氏被灭族,祁氏之田被瓜分支解演变为七个县,其县名沿袭邑名。
直至公元前年,秦庄襄王初置太原郡。先后设置有13县,其中晋阳县为其治所(今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一带),建晋阳城年。时尚有榆次县(春秋时称为涂水,也称魏榆,战国时期已划出榆次县,治所在榆次北)、涂水县(县治在今榆次区西南方向二十里)、邬县、祁县、平陵县、梗阳县、盂县、马首县、界休县、兹氏县、离石县、霍人县等。这时晋阳、榆次都属于太原郡。
公元前年,汉武帝刘彻新置太原郡,郡下设二十个县,沿用前朝七个县,其中有晋阳县、榆次县,郡治仍为晋阳县。曹魏时代,太原郡所属县改为十二县,其中有晋阳县、阳曲县、榆次县等。
《交城县志》载,北魏太武帝年,析晋阳西陲置长安县,现北境属之。这个北境即今古交地区一带。太原郡治所仍为晋阳,下辖十个县,其中有晋阳县、榆次县、长安县。北齐高洋帝灭东魏后,于公元年将晋阳县迁于汾水之东,在原址上建立了龙山县。废榆次县改为中都县。这一时期,晋阳与榆次的行*区划均有变动。
隋开皇年间,废龙山县,恢复晋阳县名,并将汾水之东晋阳县更名为太原县,这是太原建县之始。同时废去中都县,复置榆次县,自此,榆次县再未改名一直沿袭至今。
隋开皇十六年,即公元年,析晋阳西陲(现今古交地区一部)、文水县东北境置交城县,自此,交城县名一直沿用至今。而古交地区原晋阳一部与阳曲县一部年成立了古交工矿区。
北宋太平兴国4年即年,赵光义下令烧毁晋阳城,将晋阳治所移入榆次,直至太平兴国年又将治所移治于唐明监,历时仅3年时间。
以上就是晋阳、榆次行*区划的历史沿革。尽管其中尚有一些小的变动,但总的趋势并无多少出入。不难看出,(一)晋阳、榆次均属太原郡管辖;(二)晋阳、榆次行*区划虽有变更,但并无相互交替的现象;(三)晋阳在历史上曾三次划出西陲另置其县域,一是北魏时期之长安县,二是北齐时期之龙山县,三是隋开皇年间之交城县。这三处县域均为古交地区的属境;(四)北齐时期废榆次县改为中都县,隋开皇年间又废中都县复置榆次县,时间仅40多年。
二、沙陀部族与晋阳牧苑
《新五代史·卷十》(汉本纪第十)记载:“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姓刘氏,初名知远,其先沙陀部人也,其后世居于太原。”沙陀部族本是西突厥的一个支系,长期居于新疆准葛尔盆地,唐朝时被李靖大元帅击败后,遂将这个部落迁至薄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以东的沙碛地定居,因此地名沙陀,该部落遂改称“沙陀部族”。
唐贞元六年(年),吐藩大规模攻打北庭都护府,沙陀酋长朱邪忠又降于吐藩。后来,沙陀与吐藩发生矛盾,朱邪忠与其子朱邪执意决心重新归唐。他们率众三万东徙,行军三日,吐藩追兵至,双方激战,朱邪忠阵亡,朱邪执宜率残部万余众,骑兵三千奔陕西灵州,唐节度使范希朝接纳了他们。唐元和四年(年),唐宪宗任命范希朝为河东节度使、太原尹。宪宗唯恐沙陀部族有变,即命范希朝将其迁居山西地区,安置于定襄州(今忻州一带),范希朝从中挑选了多名骁骑之士,号称沙陀军,留在晋阳地区。当时,忻州地区属太原府管辖。因此,出生沙陀部族的刘知远便称为太原人。刘知远大约生于年,即沙陀部族迁入太原府后66年。
晋阳牧苑(任珮瑰画)
刘知远少为军卒、牧马于晋阳。从年龄上讲,可推断为18岁左右,也就是年左右。至于晋阳牧苑,《交城县志》载:西汉永平二年,即公元前年,汉文帝刘恒设牧苑,训养军马,地点就在古交、交城、娄烦一带。
《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就有在太原郡设“家马官”的记载。太初元年,即公元前年,汉武帝刘彻更“家马官”为“桐马官”。北魏时期,太武帝拓跋焘年间(—)广置牧场。并在牧苑内置“马栏城”。《读史方与纪要》载:“马栏城,在交城县西北90里屯兰河上。本名马兰村。汉、魏、北齐皆尝牧马于此,今名马兰村。”《交城县志》载:公元年,北齐继东魏治晋,即于晋阳初置牧官,牧场范围与汉朝、南北朝时期大致相同,牧场以畜别为栏,以栏分群,各置首领。置马栏于今古交市屯兰川;置牛栏于今古交市大川河上。古交境内的牧人称为“晋阳牧子”或“并州牧子”。由此可见,晋阳牧苑从公元前年设置,在北齐年间得以较大的发展,一直延续至唐末时期,历时多年。
值得注意的是,多名沙陀军不可能驻扎在城内,而刘知远少为军卒,牧马于晋阳,并在出猎时与晋阳李三娘相遇,足以说明,古交地区乃是刘知远居住生活的地方,在这个意义上讲,称刘知远是古交人也是有充分历史依据的。
三、李三娘与刘知远
《新五代史·卷十》(汉家人传第六)载:“高祖皇后李氏,晋阳人也,其父为农。高祖少为军卒,牧马晋阳,夜入其家劫取之。高祖已贵,封魏国夫人,生隐帝。”另据《中国皇后传》记载:李三娘生于唐朝末年晋阳一个农民家庭里(年—年)。后梁中期(年—年),晋阳仍在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控制之下,这位节度使亦为沙陀部族人,为朱邪执宜之孙。李三娘长到十六、七岁时,生得端庄秀丽、温柔沉静。
李三娘(任佩瑰画)
有一天,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带着两个偏将石敬瑭和刘知远外出游猎。刘知远年龄最小,率几个亲兵在前面开道。刚到一条河边,就看见在河边洗衣服的李三娘。他被吸引住了,凝神注视着她的一举一动,直到她移步回家。当天夜里,他带几个亲兵抢走了李三娘。李氏虽被强纳为妻,但对刘知远倾心倾意,新婚不久后,便生下了儿子刘承训,深得刘知远钟爱,这年约年,时李三娘约18岁,刘知远38岁。
《新五代史》记载:后晋天福元年(年),刘知远跟随石敬瑭起兵,推翻了后唐王朝,建立了后晋。刘知远典掌禁军,兼任侍马亲军马步都指挥使,李三娘被封为魏国夫人。后晋天福五年(年)刘知远与石敬瑭不和,被改任为河东节度使、太原王。第二年,石敬瑭病死,其子石重贵即位。北方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军队乘机南下,灭了后晋,后晋皇帝被辽人俘去后,国内无主。刘知远在晋阳即皇帝位,史称后汉,封李三娘为皇后。即位之初(年),欲奖赏有功之士,但却苦于库藏银两不足,计划强征民财。
李三娘劝谏道:“方今起事,号为义兵,民未知惠而先夺其财,殆非新天子所以救民之意也。今后宫所有、请悉出之,虽其不足,士亦不以为怨也。”《新五代史·卷十八》。刘知远纳谏,果然因此赢得了人心。晋阳军民均称赞李三娘是位贤德的皇后。翌年,刘知远病死,其子刘承佑继位,称为隐帝。尊李三娘为皇太后。
年,隐帝在宠臣郭允明、李业的怂恿下,准备杀死枢密使杨邠和都指挥使史弘肇,告诉李太后。太后说:“此大事也,当与宰相商议之。”后弟李业在旁说:“先皇帝平生言,朝廷大事,勿问书生。”太后力劝无效,隐帝拂袖而去说:“何必谋于闺门”。杨邠、史弘肇被杀后,在朝野引起很大震动。隐帝不但不收敛,还准备杀死枢密使邻邺都郭威。
李太后劝阻说:“郭威本吾家人,非其危也,何肯至此!今若按兵无动,以诏谕威,威必有说,则君臣之际,庶几尚全。”《新五代史·卷十八》。隐帝不听,终于迫使郭威反汉,攻入开封,后汉灭亡。郭威入京后,凡事以太后诰命行之。李三娘临朝听*数月,*局稳定之后,于后周广顺元年(年)正月初五,谦让位于郭威,郭威即位,后周正式取代了后汉。郭威当了皇帝,对李三娘以母相待,上尊号“昭圣皇太后”。后周显德元年(年),李三娘善终于太平宫,时年42岁左右。李三娘死后,葬于睿陵东侧10公里处,位于河南省开封市浅井乡麻地川村。
四、古交与李三娘家世
太原之地归属晋国后,古交以汾河为界分属于晋阳、盂邑管辖,秦置太原府下辖六县,古交分属晋阳县与盂县。西汉时分属晋阳、汾阳县;北魏时分属晋阳、阳曲(狼调)、长安、龙山诸县;隋开皇年间,析晋阳西陲置交城县,古交汾河以北属阳曲(阳直)县,汾河以南地区归属交城县。
至北宋兴国四年(年),赵光义占领太原后,对晋阳人民开大杀戒,采取种种非常手段,如在太原修成“丁”字街、迁治所于榆次、拔除龙脉等等,在行*区划上采取割据统治,将汾河以南之大川划归阳曲县,而将汾河以北狮子河、阁上地区划归交城县。
这种违背划界通则的区划,应当符合当时的*治背景。据《古交志》载,至少在明洪武十二年大川即为阳曲县的五台乡。需要说明的是,李家社村就在大川的下游。北宋兴国四年(年),距李三娘逝世的年仅25年时间。那么在隋开皇16年(年)已析晋阳西陲置交城县,《交城县志》为何没有李三娘的记载而是《阳曲县志》呢?可以进一步推断,隋开皇年间晋阳西陲只有原平川与屯兰川两个区域,而大川仍属于晋阳县管辖。纵观古交的地形,汾河以南有四条河川,即大川、原平川、屯兰川和天池河川。天池河川靠西,很早就属静乐县。大川靠东,继续留于晋阳管辖乃是情理中的事情。
关于李三娘的家世。《新五代史·卷三十一》载:“李业,高祖皇后之弟也,后昆弟七人,业最幼,故尤憐之,高祖时以为武德使。”另据《中国人民大辞典》载,李三娘兄妹七人,三娘为大,大弟李洪信、二弟李洪义、六弟李业。大弟李洪信,初投后唐李嗣源的帐下,后晋时为兴顺厢都指挥使,后汉时授侍马军都指挥使,领武信军节度;后周初授左武卫上将军,又改任右龙武军统军。
公元年,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后,拜授左骁卫上将军,年病逝,享年74岁。二弟李洪义,原名李洪威,因避周太祖郭威名讳改为“洪义”。刘知远镇晋阳时为亲信,后汉开国授护圣左厢都校,领岳州防卫使。隐帝即位后,改镇宁军节度。隐帝派孟业持密诏命其谋杀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另派护圣都指挥使郭崇等人谋杀郭威,洪义深明大义,将孟业和密诏转送给王殷与郭威。归周后,历任宋州及归德军节度,加同平章事,改镇安州。显德初年加检校太师兼侍中,显德六年任京兆尹,永兴军节度使。
恭帝嗣位,加开封阶,宋朝初,加兼中书令,乾德五年,即公元年逝世,享年59岁,追赠太师御,官居正一品。六弟李业,后汉高祖时任武德使,由于谋取宫徽使的职位被杨邠、史弘肇等人阻止而怀恨在心。隐帝即位后,唆使其杀害了杨邠、史弘肇等大臣。郭威反,隐帝不听李三娘劝阻,出城迎战,被奸臣郭允明乘乱刺杀。李业遂取内库金银财宝投其兄李洪信。洪信拒之不纳,逃到降州,被人所杀。
另据明嘉靖三十年《太原县志》卷之二载:“李洪信,晋阳人,少善骑射,初仕汉,累官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乾祐中以群小用事求解军职。周加同平章事,宋初擢左骁卫士将军。致仕弟洪义,仕汉周,官至检校太师加中书令。”这里记载的李洪信,为李三娘的大弟,亦称为晋阳人,与李三娘为晋阳人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是,这是《太原县志》的记载,与《阳曲县志》的记载也是一致的。
五、李三娘剧情简介南北朝时期,在扒村有个李家寨,住着一位李员外,生育有一双儿女,儿子取名李鸿信,女儿叫做李三娘。一日,穷困潦倒靠乞讨度日的刘知远贫病交加晕倒在李员外家门前。好心的李员外收留了他,给他安排些粗活干。因为他的聪明、勤劳、能干,很快博得了李府上下的喜欢。
这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入定时分,李三娘忽然发现自家马棚红光闪闪,看似着火却又不象,便唤上丫环去看个究竟。待到马棚一看,原来马棚并未失火,刘知远睡得正香,周围一圈红光笼罩着他,在刘知远安详的面庞上,一条筷子大小的蛇正从他的左鼻孔钻入,又从右鼻孔钻出。李三娘知道他不是凡人,顿生爱慕之情,却又羞于明说,这一切让丫环看得清清楚楚,于是在丫环的帮助下,李三娘和刘知远在马棚中订下了终身。良宵夜短,眨眼间已是鸡叫三遍,三娘赶忙回到绣楼,并在拜见二老爹娘时说明了缘由。李员外本来就对刘知远深怀好感,见女儿事已至此,也没过多责备,并同意了二人的婚事。
谁知,刘知远本是天子身,在拜见岳父岳母叩首时,二老竟一命归阴了。本来就对刘知远怀恨在心的李鸿信夫妇,一看二老下了世,怕李三娘与自己分家产,硬说李三娘私订终身,败坏了门风,想方设法加害刘知远、李三娘夫妇,于是就把李三娘撵到麻窝担水浇麻,把刘知远赶到瓜地种瓜。《风雪寒梅李三娘》刘知远种瓜地在古阳翟通往郑、密的大山间,传说,那里时有一红色怪兽出没害人,没有人敢从那里经过,人称“不过崖”。
刘知远到瓜地的第三天夜晚,红色怪兽出来了,只见它浑身都是红的,好似一团火,扑将而来。刘知远本有一身好武艺,他蹭得一跃,骑在了怪兽背上,来回一跑就是十八趟,直累得怪兽浑身出汗,全是血色。这个地方,后来人们叫做“溜马道”。原来,这就是有名的汗血宝马。宝马被刘知远训服以后,有仙人指点他道:在瓜地掘地三尺,得到金盔金甲、银枪、铜剑三件宝物,投军起事,必有成就。刘知远照而行之,果然得宝。
于是,在鸡山南麓古槐树下,与李三娘哭别“夜哭桥”,上马直奔汾州去了。至今,鸡山还有一株千年古槐,据说就是当年刘知远的拴马槐。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一天深夜,正在磨坊推磨的李三娘忽然腹部疼痛难忍,李三娘怕兄嫂加害娇儿,用嘴咬断脐带,人称“咬脐郎”,叫来老家院,连夜送往汾州寻父去了。“咬脐郎”就是后来的颍帝,可怜的李三娘被兄嫂相逼白天担水浇麻,晚上推磨磨面,受尽人间疾苦。一次李三娘正在担水浇麻,忽然从乔龙山窜出两只黑虎来,吓得李三娘*不附体,丢下木桶就要逃生。
可两只黑虎却完全没有伤害李三娘的意思,径直来到水桶边,卧下蜷起身子,使桶里的水一点也没有洒出。后来,李三娘为纪念两只黑虎在乔龙山东麓建成一座虎庙,受用人间香火。时下,这一座虎庙尚存,据石碑记载曾在清康熙元年重修,并在雍正13年栽植柏树两株,现已合抱粗。李三娘白天浇麻,晚上推磨,一受罪就是16年。有一天,已经长大成人的“咬脐郎”出外狩猎,看见一只白兔,举箭便射,负伤的白兔带箭就跑,“咬脐郎”骑着马在后面紧追不舍。后来,追到一个水井边,却见一位妇人担水,箭却扎在木桶上,他下马求箭,一看,却真的是自己的箭。最后,道破真情,母子终得相认,一家团圆。到今天,在扒村北,还有一个“玉兔窟”。
六、综论
1、关于行*区划。从地域上讲,榆次自古以来并未称为“晋阳”,而李三娘史载为晋阳人,因此将李三娘说成是榆次人没有历史依据。
2、关于牧苑。史载刘知远与李三娘邂逅于晋阳牧苑,而榆次在历史上并未设置过牧苑。牧苑其地在今古交、娄烦、交城一带。因而言其李三娘为榆次人无事实依据。
3、关于历史记载。《新五代史》、《中国皇后传》、《太原府志》、《阳曲县志》对刘知远与李三娘的记载是完全一致的。《新五代史》记载,是因刘知远与李三娘生活在五代时期(年—年);《中国皇后传》记载,是因李三娘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皇后;《太原府志》记载,是因刘知远与李三娘均为太原人;而《阳曲县志》记载,则是因李三娘为阳曲人(当时古交李家社村属阳曲县管辖),这就是历史的严谨性与真实性。
4、关于李三娘的剧情。李三娘劝谏刘知远,劝阻隐帝,与刘知远抢亲的历史故事,无疑为剧作家提供了极好的素材。而这个剧作家刘唐卿亦为太原人,更增添了创作剧本的直观性、艺术性和感染力。剧必究是艺术化了的历史,不免掺杂了许多虚构成份。
比如:将李三娘的出生地李家社改成李家寨;李三娘兄妹七人,改为兄妹二人,大弟李洪信改为兄长李鸿信;刘知远入室抢亲改为李三娘与刘知远相互爱慕私订终身;而“咬脐郎”射白虎认母似与薛丁山射虎认父故事相类似等等,这就是剧本体裁与历史记载的区别之处。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