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交市兴能电厂全貌。本报记者姚凡摄
9月23日,记者跟随太原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媒体采访团赴古交市,开展“走进基层看发展”主题采访活动。
采访团首站来到古交市汾河公园。在这里记者看到,汾河水碧波荡漾,河岸边绿树成行,漫步汾河岸边,仿佛置身于如画的江南水乡。
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近年来,古交市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全力做好生态循环利用,积极拓展生态农业发展空间,走出了绿色发展、释放生态红利的典型之路。
生态修复,提升汾河水质
古交市地处太原以西30公里处,位于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之间,汾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其境内较大的河流有汾河、狮子河、屯兰河、原平河等72条,河流总长.5公里。
古交市是全省“治汾一盘棋”中的一份子,也是太原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补水区。为了做好水文章,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近年来,该市制定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目标,在全市域内开展了以截污整治、河道治理、景观美化、生态修复等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综合治理,共治理汾河古交市区段河道6.3公里,为促进晋泉复流和汾河干流提升水质、补给水量作出了积极贡献。
古交市水务局局长弓文忠介绍,该市紧抓全省推进汾河流域生态修复的历史时机,坚决扛起生态修复与保护的*治责任,立足省城水源涵养区和生态补水区定位,坚持系统治水。经过顶层设计,提出“五水同治”的思路:通过新建水源和管网改造“提标饮用水”,通过汾河及主要支流河道综合治理“改善地表水”,通过小流域整治和强渗漏带蓄水“涵养地下水”,通过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提质污废水”,通过中水回用水资源配置“用好再生水”。
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目前,古交市正在加快汾河下游三期河道治理工程续建进度,对汾河流域古交段和屯兰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中水回用工程等9个项目有序推进,以实现汾河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生态循环,做好固废利用
减少电厂二氧化碳排放,是我省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之一。古交市兴能电厂变废为宝,使煤矿固废得以循环利用。
在该电厂车间里,公司副总经理孙建龙介绍,古交兴能电厂是典型的燃用洗中煤坑口电厂,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热电联产企业,也是全国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单位。电厂所用燃料为周边5个选煤厂的洗中煤、煤矸石和煤泥,利用这些固废循环使用,实现供热供电,并改善空气质量。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该电厂不断提升煤电机组运行水平和调峰能力,目前总装机容量达到MW,一期工程2×MW亚临界空冷发电机组,于年9月投产;二期工程2×MW超临界空冷发电机组,于年6月投产;三期工程2×MW超超临界空冷发电机组,于年9月投产。
“根据省委、省*府关于改善省城环境质量的总体安排和太原市整体供热规划要求,电厂承担向太原市、古交市和西山煤电古交矿区的集中供热任务,供热工程通过采用多热网多级串联高背压的供热方案,实现热量的梯级和最大化利用。去年11月至今年3月底,电厂承担供热面积达到8万平方米,占太原市集中供热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孙建龙自豪地说。
孙建龙介绍,通过固废循环再利用,电厂每年节约标煤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6.8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3.3万吨、粉尘排放量2.9万吨……
生态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麝香,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致富“软黄金”,正在带着该市镇城底镇台盘村人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致富“黄金路”。
位于台盘村的古交市禾谐源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响应省、市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开展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林麝养殖,并致力于“产、学、研、养、游”为一体的综合开发,推动区域传统农业转型,积极助力乡村振兴。
该公司副总经理傅艳荣告诉记者,林麝的养殖从最初的只发展到目前的近只,连续两年生产麝香3公斤。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该公司构建了“公司+农户”合作共养机制,带动余户村民参与养殖,平均每年每户增收元,带动周边农户走上致富路。
秋日的邢家社乡宋家庄村,榛林葱翠,泉水潺潺。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该村发展榛子采摘、田园观光、冷水鱼养殖、农产品初加工等项目,走出了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路。
该村*支部书记张二小介绍,目前,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村集体和农民以6:4比例入股,种植榛子面积0余亩,榛子树苗5.5万余棵,实现了大果榛子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种植。榛子盛果期亩均效益超万元,成为村内稳定的经济收入之一。
张二小说:“依托丰富的山泉水资源,村里开展虹鳟鱼养殖。目前养殖规模5万公斤,按照市场价每公斤40元,虹鳟鱼养殖产业将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不菲的收入。”
虽已是暮秋,但邢家社乡龙子村的蔬菜大棚内依然生机勃勃。该村水源丰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是古交市远近闻名的蔬菜村。
在大棚里,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枝头,映衬出丰收的好年景。村*支部书记成拉旺介绍,年,该村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村入股股民人,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达到68.5万元。目前,该村发展蔬菜种植面积亩,年产值达万元。
如今,龙子村种植的西红柿、胡萝卜、洋葱3个蔬菜品种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认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村民收入不断提升。该村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越来越多的村民返乡创业,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